于红刚教授荣膺“荆楚楷模”季度人物荣誉称号

本站讯 9月28日,经全省各地各部门层层推荐,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评审,“荆楚楷模”2023年度第三季度上榜人物名单揭晓。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医院院长、消化内科主任于红刚教授荣膺这一殊荣。

“荆楚楷模”是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对事迹发生在湖北或湖北籍的具有鲜明时代性、先进性、示范性的先进个人或群体授予的省级荣誉称号,是全省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最高荣誉之一。

本次评选组给予于红刚教授的颁奖词为:智破难题,勇向盲区开慧眼;广传妙术,欣闻内镜有精灵。横批:一览无遗。

于红刚教授是我国消化内镜领域的专业学术权威,他带领团队创新推广“内镜精灵”技术,成为医生的“第三只眼”。“内镜精灵”的使用显著降低了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盲区率,病人活检率下降一半,其准确度已超过全世界排第一的日本内镜医生水平。

目前,“内镜精灵”已在全国680余家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协助医师发现20000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早癌检出率是我国平均值的2倍以上,为国家节省将近50亿元医疗费用。

近年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动态化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办院理念,按照“走在前列、追求卓越,持续提高医疗、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培育优秀的医院文化;不断提升职工的文明素养,营造医院的文明形象”的创建思路,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创建工作,为实现建设“人民满意的医院 职工幸福的家园”的医院愿景,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医院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丰厚道德滋养。

医院注重先进典型选树,先后推荐一批先进典型人物获得“中国好医生(好护士)”“荆楚楷模”“湖北好人”“武汉市文明市民”等诸多荣誉称号,医院职工文明素养和医院美誉度不断提升。(党委宣传部)


于红刚:创新研发“内镜精灵”领跑全球 造福万千消化道早癌病患

于红刚,男,生于1968年6月,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医院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兼任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常务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数据协作组组长、湖北省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消化内镜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评审专家。

二十载芳华呕心沥血,不忘初心;五十度仁心激流勇进,鸿鹄之志。在消化内镜领域,于红刚凭借精湛的内镜技术,收获了业内“于大肠”尊敬又亲切的昵称,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作为消化内镜人工智能的领跑者,他带领团队在全球率先研发消化内镜人工智能诊疗系统“内镜精灵”,敏锐探寻早癌的微弱信号,极大提高了消化道早癌的发现率和病人的生存率。

专注,控制刀尖毫米级舞蹈

消化道肿瘤是严重威胁全球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内镜下早诊早筛是改善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策略。“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位患者,幸福一个家庭。”于红刚教授在消化道早癌领域深耕多年,从揪出病变、到切除治疗,让早癌无处循形,保卫消化道的平安。

2022年2月12日,欧洲最为盛大的消化内镜大会(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消化内镜大会)召开,邀请了来自全球各国的消化内镜顶尖高手,在全球进行手术直播。

作为中国仅有的两名消化内镜受邀专家之一,于红刚在此次大会演示了一例直肠侧向发育性息肉内镜下剥离术,引得观看者纷纷称赞“完美!”

“在过去,直肠侧向发育性息肉需要切除肠段、无法保有肛门,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于红刚说,但是现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经过数年的发展,能够通过微创治疗完整切除病灶、不切除肠段,患者恢复更迅速。

然而,内镜手术的难度非比寻常。肠壁仅有几毫米厚度,仅仅通过体外控制肠镜进行病灶剥离,切开更薄的粘膜层,剥离病灶,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专注于该领域数十年的于红刚教授,始终秉承着“好一点、更好一点”的信念,付出了数十年日日夜夜的练习,做出了无数堪称完美的手术,收获了业内“于大肠”尊敬又亲切的昵称,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

将人工智能率先引入消化道早癌诊治

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占中国癌症总发病率的43.5%。对于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内镜早期诊断和处理,对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非常必要。但消化道早期癌比较隐匿,内镜医师尤其是欠缺经验的基层医师,往往很难发现。

致力于胃早癌检测基础研究的于红刚,将方向锁定在人工智能。于红刚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的辅助内镜医师进行分析、处理,辅助医生筛查,才能极大地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万事开头难。即使“冷板凳”“被泼冷水”,即使最初没有任何经费支持,只有东拼西凑而来的十几二十万的资金,困难重重,都无法改变一颗心的执着。“早癌的检出率哪怕只提高1%,也意味着成千上万的生命将被挽救。”就是这个目标一直支撑着于红刚。

在于红刚团队的设想中,他们要将胃标记为26个部位,如同26个房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逐一扫描,精准识别,降低漏检漏诊率。上百个的挑灯夜战、数万次的实验演算、一摞摞尺厚的推理手稿,最终洞开了一丝丝光亮。

终于,“纸上谈兵”终于变成了活脱脱的“内镜精灵”,成为医生的第三只眼,显著降低了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盲区率。

2022年7月,最新一代“内镜精灵”发布。5年时间经历了400多个版本的迭代后,最新版本监测胃镜检查盲区的平均准确度为95.3%,胃早癌识别准确率90.2%,目前,内镜精灵准确度已经超过了全世界排第一的日本内镜医生水平,未来其经算力通过不断训练还有提升空间。

最新一代“内镜精灵”完胜内镜医师

人工智能与医生比赛,谁技高一筹?2022年7月29日,全国30余位消化内镜高手与“内镜精灵”展开一场“人机对决”,最终“内镜精灵”以84.67的最高分胜出,比内镜医师中的第一名高出8.75分,在“人机大赛”中取得完胜。这意味着,消化内镜医师的“第三只眼”变得越来越灵敏。

“在放大40倍的探头下,头发丝大小的病灶也难逃它的火眼金睛。”于红刚介绍,“内镜精灵”是全球首创的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消化内镜下质量控制和辅助诊断系统,它可绘制出人体消化道的“地形图”,依照消化内镜检查的诊疗规范,标识出必查的“坐标点”,自动识别监测胃镜检查盲区的平均准确度为95.3%,并提醒医生检查遗漏部位。

一旦发现癌变倾向的病灶,“内镜精灵”立刻预警,不同风险等级有不同颜色标识,胃早癌识别准确率达90.2%。此外,“内镜精灵”还创新实现了回盲部自动识别与自动计时、退镜速度监测、肠道清洁度评分,可提升肠镜检查质量,提高肠息肉和肠腺瘤检出率。

“哪怕提升1%的检出率,也意味着成千上万的生命将被挽救。”于红刚说,这相当于一个极高水平的专家站在旁边,实时辅助医师,提示可疑病灶,减少漏诊、误诊,有效破解内镜医师检查水平参差不齐、高水平内镜医师稀缺等难题,助力分级诊疗。

于红刚介绍,最新一代的“内镜精灵”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产品覆盖全消化道,包括消化道辅助监测系统、超声内镜辅助监测系统、消化内镜质控管理平台、消化内镜远程诊断平台,覆盖胃镜模块、肠镜模块、胆胰模块、管理模块、远程模块等,已获得5张NMPA医疗器械注册证,4张CE认证,2021年2月通过国家三类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

在消化内镜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方面,“内镜精灵”已申请69项发明专利,其中36项专利已获授权;10项外观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其创新成果发表在《GUT》、《GIE》、《柳叶刀胃肠疾病学》等行业学术顶级期刊,影响因子高达393.927分,位居世界第一。“内镜精灵”还获得了湖北省科技发明一等奖、2022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单位等多项荣誉。

让“中国智造”造福民众、享誉全球

“‘内镜精灵’辅助下,病人活检率降低一半,有效节省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于红刚说。随着“内镜精灵”不断完善和优化,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借助它提升内镜诊疗水平。

如“内镜精灵”进入云南省剑川县医院开展健康宣教及扶贫试点工作,将其消化道早癌检出率从0提高至63.64%,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患者不用辗转省城大医院,也不必苦等“专家号”,就可获得最客观和权威的内镜检查。

目前,“内镜精灵”已在全国680余家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协助医师发现20000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早癌检出率是我国平均值的2倍以上,为国家节省将近50亿元医疗费用。

2022年11月,“内镜精灵”纳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范畴,此举加速了湖北省自主研发人工智能技术推广普及,惠及广大患者,同时促进湖北省成为消化道肿瘤人工智能筛查全国标杆。

在造福中国民众的同时,“内镜精灵”也一步步走向世界,获得全球消化内镜同行的高度认可。近年来,于红刚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欧洲消化疾病周、美国消化疾病周、Endoscopy on Air等国际学术会议及行业展会,并作为医学+人工智能的创新产品,连续三届登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向全球展示国际领先的“中国方案”,展示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智造”。

这个具有“全球创新”特质的发明,也先后在美国长岛、意大利米兰、德国杜塞尔多夫、埃及开罗、韩国首尔等国际会议上进行学术讲座或手术演示,“内镜精灵”也即将进入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医院,向世界医学贡献“中国方案”。

“从解决临床痛点出发,科研之路永无尽头。”于红刚表示,只有不断创新、加强融合、推进应用,才能不断消除医疗痛点,为健康中国创造无限可能。(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