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多学科协作完成一例高难度人工心脏植入术式

本站讯 “我好像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和孩子一直在向前奔跑。”

29岁的陈月(化名)再次醒来时,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手术室,一台高难度的人工心植入手术已顺利结束。她躺在病床上,听到监护仪发出的滴答声;等到周围安静下来,她还能听到胸口“嗡嗡”运转的声音——那是人工心运行的声音,也是她坚强有力“活下去”的信号。

11月9日,是陈月接受人工心植入后的第50天,也是她出院的日子。她原本的心脏已无法正常运行,只能靠这颗小小的人工心替代心脏的“泵”功能,让血液不经过受损心脏,灌注全身。

数度历经生死,陈月觉得自己是被幸运之神眷顾的人:“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活着真好。”

产后3个月“死神”突袭年轻妈妈

今年6月,陈月怀胎十月诞下女儿,孩子的到来为这个小家庭注入了不少欢乐。可女儿出生的喜讯还未持续多久,陈月便出现了心慌、咳嗽、呕吐、喘气、不能平卧等症状,随后确诊为产褥期心肌病。

6月到8月期间,陈月辗转武汉市内多家大型医院心脏中心,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病情反复,一家人陷入了愁容。

9月初,陈月再次出现心衰加重的症状,6日下午,突发呼吸衰竭的陈月甚至来不及多看女儿一眼,就被家人紧急送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9日中午,她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提示室颤,随即瞳孔散大,心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立即组织抢救,紧急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后,陈月戴着呼吸机进入重症医学科Ⅱ科救治。

产褥期心肌病又称为围产期心肌病,是指孕产妇在分娩前3个月至产后6个月之间出现的心肌不可逆损伤,以心腔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心肌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炎性反应、免疫损伤等一系列因素相关,病程中可能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猝死。

“危重病人是‘守’活的!”这是重症医学科Ⅱ科主任余追长期坚持的理念。从陈月入住病房的第一天起,余追教授带领重症医学科Ⅱ科团队打响了这场“生命守卫战”。

反复室颤、意识丧失、瞳孔散大……每一次病情变化都逃不过医护人员的慧眼,一次又一次的电除颤,一次又一次紧急抢救……短短3天里,陈月共累计除颤21次,胸前的皮肤几乎被电焦了。这是因为随着病情的进展,左心室不断扩张,内径达73mm,心脏接近罢工状态,种种症状还导致左心室内并发血栓。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心脏射血分数仅为百分之20,导致血压过低,全身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出现了脑、肝、肾、胃肠等多器官功能衰竭。9月12日下午,重症医学II科与心血管外II科(成人与小儿心血管中心)团队决定给陈月紧急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肾脏替代治疗。

至此,尽管患者同时接受了三种体外生命支持(呼吸机、VA-ECMO及肾脏体外生命支持治疗)治疗,但依然反复发生“电风暴”。多学科救治团队(MDT)反复研讨后认为:心脏外科手术干预是保住生命的终极手段,是守住病人的唯一,也是最后一条出路。

植入人工心脏,为年轻妈妈带来重生希望

“心脏好比是水泵,正常功能的心脏会把血抽回来,再规律地泵出去。但她的心脏没有能力把血泵出去,从而像气球一样越来越大,血压越来越低。”心血管外Ⅱ科夏军主任尽可能形象地向陈月和家属解释围产期心肌病发病机制,同时告诉他们,如果等不到合适的心脏移植供体,人工心植入是唯一的保命办法。

让夏军深深感动的是,自己跟陈月家属介绍救治方案时,她的丈夫说,“不管结局怎样,我都要努力救她!你们医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患者家属的支持与理解为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和鼓舞,这不仅为医护人员减轻了压力,也坚定了救治的决心。

夏军主任介绍,辅助人工心脏分为左心室辅助、右心室辅助和双心室辅助,陈月主要是左心泵功能衰竭,因此植入的是左心室辅助装置。

陈月的心脏无法泵出人体所需的全部血流量,在心室辅助装置的工作原理中,患者的心脏依旧处于跳动状态,血液将在心室辅助装置的泵里流动,伴随心脏一道工作,补充原有心脏无法提供的那部分心输出量。

在心脏移植供体紧缺的情况下,人工心植入给重症心衰患者打开了一扇新门,带来生的希望。尽管人工心植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是常规开展,但对围产期心肌病患者同时带有ECMO、透析机及呼吸机状态下进行小切口人工心植入术,却属全球罕见。

为了确保这台高难度的人工心植入手术顺利进行,在医院全力支持和关心下,经医疗部统筹协调,心血管外Ⅱ科短时间内多次组织多学科、国内外联合会诊。参与线上会诊的有来自美国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心脏外科专家,以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麻醉科、超声科和康复科等科室专家。诊疗团队就手术方式、手术风险、手术时机、术后可能并发症及近远期获益等关键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制定各种预案,术前进行了三次大讨论,然而迟迟未拿定方案。

“She is dying,we must do something right now!(她的生命正在消逝,我们必须赶紧做点什么!)”曾领导左心室辅助装置在美国首次植入工作的Dr.Karl教授在参与会诊时表示。尽管VA-ECMO解决了循环问题,但陈月心脏左室负荷依然改善不明显,且频繁发作的室颤和持续恶化的肾功能,让她的身体无法继续等待,但即便手术,她的死亡风险极高。在对陈月的病情进行多次全面综合评估,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后,9月16日,多学科专家团队最终“拍板”:进行人工心植入手术。

9月17日上午,9名医护人员带着监护仪、呼吸机、ECMO和除颤仪及抢救药品,小心翼翼地将陈月从重症医学II科顺利护送到心血管大楼手术室。所有人都期待着陈月的命运会被改变。

为将手术风险和创伤降到最低,夏军主任决定迎难而上,以微创方式植入人工心。在麻醉科、手术室的保驾护航下,夏军教授带领团队分别在胸骨上段和左侧肋骨间打开两个微创小切口,成功植入人工心,并让全身的血液有效循环起来。

历时8个小时的忐忑,陈月丈夫终于等到了“手术成功”的好消息。

术后救治屡闯难关“帮她陪着孩子一起长大”

人工心植入后,护佑生命的战斗仍未停止,与死神的较量还在继续。

陈月在术后当天即转入重症医学II科。如何做好人工心和透析的抗凝又不至引起出血?如何稳定血压保证器官灌注,维持内环境稳定?如何做好预防各种管路引起的多部位感染?如何精确调整多种升压药、补液及肾脏替代治疗的参数?如何做好后续各种管路的维护和体外生命支持的护理?这一个个难关都需要严防死守和不断攻克。

重症医学Ⅱ科主任余追带领全科医护团队,与相关学科一起认真考量每一个关乎患者生命安危的细节,精益求精地实施全方位监测、治疗和护理,严密观察体温、血压、管道内血液颜色及循环情况等,针对各个方面的问题制定详细周密的治疗计划,如抽丝剥茧般逐步攻克各个难题。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宝宝出生百天那天看看她。”护士回忆说,这是陈月在术后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在睡梦中,陈月看见孩子朝着自己奔跑。襁褓中的孩子还那么小,这是支撑她坚持治疗的希望;能让她看着孩子自由奔跑,更是所有医护人员的希望。

带着这份力量,配合着重症团队,她闯过了术后感染、肾衰无尿、凝血功能障碍引发出血等多重难关。

9月22日凌晨3点,在家休息的余追主任从梦中惊醒,梦里他正在陈月的病床边商量病情。放心不下的余主任立即跟科室医护打电话,询问她的情况。“我们一直守在身边,患者出现了难以纠正的低血压!”

听闻紧急情况后,余追匆忙赶到医院,一头扎进病房守护在病人床旁,经过悉心处理数小时后,陈月终于转危为安。这段冥冥之中的医患情谊,让救治团队更坚定了全力帮助她“活下去”的信心。

多学科精诚合作创造生命奇迹

持续近两个月的守护, 多学科(MDT)团队的汗水与付出,病情逐渐稳定了下来。

心血管外科医护人员连续多个日夜坚守在患者床旁,根据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人工心脏的各项参数,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各脏器功能的稳定。康复科张旃教授结合患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心血管康复训练计划。陈月慢慢好转起来:10月3日,可下床活动;10月9日,顺利转入心外科普通病房;11月9日,正式出院。

余追主任介绍,该患者的救治成功,应当是全世界围产期心肌病成功实施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ECMO抢救,继而LVAD的人工心围术期管理的“天花板”,代表了心血管外科和重症医学临床救治水平的顶尖水准。从入院后的抢救、到脏器功能维护、手术时机的把握,镇痛镇静、抗凝、抗感染、容量调控、营养治疗等等,以及术后出血二次处置……无不精细到“艺术化”的程度。

夏军主任感慨道,“正是有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顶尖救治能力和多学科精诚合作,我们才又一次创造了生命奇迹。”

查房时,陈月说,2023年的一个秋天都在医院里度过了;但是今年这个秋天,却有了特殊的意义。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让她学会了坚强,更加理解了医护工作者的艰辛和伟大,也更加懂得了家人给予的“爱”的意义。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370万心衰患者,其中终末期心衰患者超过100万,然而我国每年心脏移植的供体仅不足千例,人工心脏的出现为众多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他们或通过人工心脏作为过渡,为心脏移植争取时间,或永久保留,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朱玉凤 昌金星)